在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所描绘的赛博都市中,车窗宛如一块灵动的全息屏幕,车顶之上仿若流淌着璀璨星辰;而在《星际穿越》的飞船里,座椅被沉浸式光影温柔包裹。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奇妙场景,如今在上海车展极米科技的展台上已触手可及。2025 年 4 月 23 日,首次以独立身份参展的极米,凭借一整个展台的光影魔术,向整个行业郑重宣告: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它正逐步演变为可移动的 “第四空间”。

从屏幕内卷到光影革命:车内娱乐的 “空间解放战”
回顾过去十年,汽车座舱历经了从单屏到多屏、从机械按钮操控到触控交互方式的重大进化。特斯拉那令人瞩目的 17 英寸中控屏,理想汽车创新推出的 “五屏联动”,屏幕数量一度成为车企在市场竞争与营销推广中的关键卖点。然而,随着车内空间逐渐被各类物理屏幕分割得支离破碎,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屏幕不仅挤占了宝贵的车内空间,使得车内布局愈发局促,还导致硬件成本大幅飙升,增加了消费者的购车负担。同时,不同屏幕之间的视觉体验缺乏连贯性,显得割裂感十足,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整体感受。
投影技术方案的出现,为这场艰难的 “空间战争” 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与固定尺寸的屏幕不同,投影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它能够巧妙地适配车窗、天幕、座椅背面,甚至是车内地面,以光影的形式打破物理边界的束缚。

例如,一块 32 英寸的幕布,在需要时既能轻巧地悬停在,给出车内外的各种信息,也能在后排乘客需要娱乐时,完全展开,瞬间为他们打造出专属的私人影院,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享受。
天风证券测算,2025 年抬头显示器(HUD)、激光大灯、车内投影三大应用场景的市场规模分别可达 192 亿元、108 亿元、240 亿元 ,而全球车载投影市场规模在 2025 年将达到 47.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3%。可见投影技术无疑正在成为智能座舱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战场,各方势力在此激烈角逐,试图抢占先机。
极米田峰:All in 车载的 “开拓者逻辑”
“车载业务并非浅尝辄止的试水之举,而是我们立志再造一个极米的关键战略。” 极米科技副总裁田峰在车展接受采访时,言辞坚定地用这句话概括了公司对于开拓车载业务的决心。
2024 年,极米正式成立车载事业部,从以下三个关键维度开启了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转型之路。

团队独立化方面,一支由 300 多人精心组建而成的专职团队应运而生。这个团队从前端的研发设计,到中间的生产环节把控,再到最后的交付流程,完全独立于家用业务体系,实现了全链路闭环运作。为了更好地专注于车载业务,极米甚至不惜将宜宾生产基地的整栋楼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专门的车载产线,为车载业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彰显了公司的投入决心。
技术车规化进程中,极米将原本应用于家用投影的散热、抗震等技术进行了全面升级。使其能够完美满足这车载环境下的更为严苛的标准,有效应对汽车在各种复杂路况和气候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同时,针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问题,极米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投影设备在车辆颠簸中的画面稳定性难题,确保无论车辆如何震动,投影画面始终保持清晰、稳定,为用户带来流畅的视觉体验。
合作定制化模式下,极米以 “项目制” 的形式紧密对接主机厂,充分尊重每一个主机厂的独特需求。例如,为某高端车型独家开发可隐藏式天幕投影,在满足用户对于车内光影娱乐需求的同时,巧妙地避免了对车顶流线型设计的破坏,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完美融合,这种定制化服务赢得了主机厂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据田峰介绍,截至 2025 年 3 月,极米已成功拿下 8 个定点项目,项目范围涵盖了智能大灯、座舱投影等汽车核心部件领域。首批量产车型将于上半年交付市场,这一重要节点意味着极米的在车载领域的耕耘即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车展现场亲历:极米如何把汽车变成 “光影魔方”
当老马踏入极米展台,一辆极具未来感的概念车映入眼帘。

进入第二排空间,一块 32 英寸的巨幕投影瞬间在你眼前清晰展开。这便是极米 “一机多投座舱投影” 所带来的魔法时刻 —— 同一台设备,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多功能性。它既能向前精准投射出导航界面,为驾驶者提供清晰准确的路线指引,成为出行的得力助手;也能在车主选择露营休闲时,巧妙地将车尾箱华丽变身为百吋的露天影院,让车主在户外也能尽情享受大银幕带来的视听盛宴,与家人朋友共度欢乐时光。

极米还在车顶打造了天幕投影,它能将玻璃车顶瞬间化作浩瀚无垠的星空穹顶。乘客只需轻轻手指轻触,便能随心切换极光闪耀、海洋波光粼粼等多种奇幻主题。在光影的交织下,后排乘客便能沉浸式地感受着光影带来的震撼与美妙,旅途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新奇与惊喜。

而极米的侧窗交互功能让车窗不再仅仅是一块透明的玻璃,它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块便捷的触控屏。乘客可以在车窗上轻松滑动手指来调节空调温度,精准点击呼叫语音助手,实现各种操作指令,为出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趣味与社交属性。
不止车内,极米科技的车外解决方案的未来感同样令人惊艳。

其中,行业首创的DLP双模大灯投影尤为引人注目。这款车规级大灯投影,创新地采用白光与彩光双模设计,彻底解决了传统DLP大灯的混色失效问题。行驶时,白光模块提供辅助照明;驻车时,彩光模块则带来130万像素的顶级观影体验,并通过光学变焦与自动调焦功能,满足5-10米范围内100英寸的观影需求。面对复杂驾驶环境,可根据路况为用户提供驻车提示、泊车提示,提供更舒适的驾驶体验。

在后视镜上,极米20W像素级的彩色动态照地灯,自带蓝牙/Wifi模组,可独立于车机实现内容的个性自定义。例如,车门下方能够精准投射出车主自定义的欢迎信息或可爱的动物形象,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让每次上下车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专属感,成为车主彰显个性的独特方式,也为出行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愉悦。
从 “跨界者” 到 “规则制定者”:极米车载的发展目标
在车载投影这片全新的领域,极米作为一名 “跨界者”,前方没有前人的脚印可供参照,其发展之路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传统车灯巨头如海拉、法雷奥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市场份额,对这片新兴市场虎视眈眈;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对手光峰等也纷纷加大在车载投影领域的布局力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然而,极米却有着自己十足的底气,这份底气源自两个维度的 “降维打击”。
技术护城河层面,极米经过十年的深耕细作,在 DLP 光学模组技术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这使得其车载投影亮度成功突破 2000 流明,远远超越行业平均的 1200流明亮度,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清晰、明亮的投影画面,即使在光线较为充足的环境下,也能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基于 700 万台家用投影的算法沉淀,极米实现了在颠簸路况下画面实时校正的 “黑科技”。无论车辆行驶在多么崎岖的道路上,投影画面始终能够保持稳定、清晰,不会出现抖动、变形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让车载投影真正具备了实用价值。

制造话语权方面,极米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实现从镜片到镜头、从光机到整机全链路交付的企业。这一独特优势使其产品良品率高达 99.6%,而行业平均水平仅为 92%。高良品率意味着产品质量更加可靠,能够有效减少售后问题,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此外,宜宾工厂拥有 40 万套的年产能,这一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满足多家主机厂的并行需求,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为与主机厂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峰坦言,现阶段极米的目标并非单纯追求订单数量的增长,而是致力于 “让主机厂习惯用投影思维定义汽车”。例如,极米正积极推动将投影设备集成到汽车 EE 架构中,通过这种方式,让车灯与座舱投影能够共享算力资源,实现系统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工作。这种底层创新,或许正是极米从单纯的 “供应商” 角色成功升级为 “标准制定者” 的关键跳板,极米有望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行业引领,重塑车载投影市场的格局,为行业发展制定新的标准与方向,在车载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